多少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杨庄头往年给周家送粮食、送鱼米菜蔬,经常跟车到府城,还是颇有些见识的:

    “别看屋子上头铺的竹瓦做起来简单,可是主家教的方法就是严丝合缝,不透光不漏水,没有主家教,咱们哪个会做?还不是捆点秸秆搭上,该漏雨还漏得像筛子一样。”

    “挖地基的时候,为了防虫蛀,地底下硬是洒了半寸厚的石灰,还有掺在那什么三合土里的石灰,光这一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一是有见识,二是有资财。”

    说着话,杨庄头也爱惜的进屋子里转了一圈,出来以后,神情希冀的说:“孩他娘,我总觉得咱们是要有好运道了,跟着俞主家,肯定有好日子过,也能住上这竹房子。”

    其实俞善的想法很简单,她想把稻米加工成米粉来卖。

    说起来,米粉、面条好像做法很简单。可是在这个时空,一直都是米麦同食。

    人们像吃米一样,直接把麦粒蒸熟,称为麦饭。

    麦饭的滋味如何俞善没试过,但是想一想就觉得费牙口。

    一直到前朝才有人把麦子磨成面粉,再加工成面条、馒头,自那之后面食才发展出众多花样。

    庐州府地处中原偏南,俞善不知道前世云贵地界现在有没有发展出米粉,至少这里没有。

    据说一斤米可以出一斤半米粉,深加工产品总比原材料有赚头吧?

    这天,趁着俞信休沐,俞善带他一起来小镜庄试做米粉。

    当俞信知道这个庄子是姐姐的时候,惊讶的小嘴张得像河蚌,半天都合不上。

    他可是立下心愿,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以后让姐姐过上好日子的,现在一看,有个如此能干的姐姐,他的压力好大啊啊啊……

    按照俞善事先叮嘱的,庄奴们先碾出一百斤稻米,一大早就取清水泡上,等着俞善姐弟俩上门。

    俞善来了以后,净过手,伸手捏起几粒泡过的米,轻轻的一捻就碎,她满意的点头:“以后泡到这种程度就行了。”

    用新石磨把大米磨成雪白的米浆,再倒进细布袋中,像压豆腐一样,用重重的石板,挤出其中的水分。

    水分挤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这些湿粉打散,再团成一个个扁扁的粉团,有成年男人两个拳头那么大。

    把粉团上笼蒸熟,夹出来放进石臼里打成粿团,直到它们变成一盆白嫩嫩、颤巍巍,韧性十足的柔软粉浆之后,重头戏来了。

    俞善带来了两个造型奇特的超大漏勺,说造型奇特,是因为它们没有手柄。

    在大铁锅里倒满水,煮得开而不滚,俞善示意杨庄头捞起一勺粉浆,倒进漏勺里,直到漏勺盛满。

    眼见往下漏的粉浆开始变得均匀,俞善才把漏勺平移到锅的上方,轻轻抖动,瀑布一般的雪白的粉浆落进开水锅里,迅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