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互间太过熟悉,祖与古的争斗延绵十年之久,彼时天下大事尘埃落定。祖纵有万千抱负已然错过天时。古眼见国覆庭灭方知因小失大。

    也因为情感羁绊过深,祖与古试图“杀死”对方的过程中,又总是各留一线。两人争斗的最后结果,是在相互夺去对方的永恒生命后,从此分道扬镳。

    这场祖与古的十年之争,既是双方的理念冲突,也是各自的信仰锤炼。祖斩杀了古的“迂腐”与“短视”,古放逐了祖的“自卑”与“胆怯”。一对好友虽难免风流云散,却又在离散之前全力成就了彼此。

    也是从那以后,郑祖彻底坚定了信念:成为催生伟大英雄的恶棍,当一个敌人眼中的寇仇。郑祖更名“覆满洲”,此生只为覆灭满清朝廷。

    郑祖以傅满洲之名,与清廷抗衡了两百多年,期间发生的诸多大事都有他的身影。给康熙平三藩添堵的人有傅满洲,阻挠雍正改土归流的人有傅满洲,抢救因修订《四库全书》而焚毁书籍的人有傅满洲,向欧洲传播中土文化的人有傅满洲,帮助林则徐禁烟的人有傅满洲,推动洋务运动的人有傅满洲,支持康有为立宪运动的人有傅满洲···

    清廷灭亡后,傅满洲还谋划过两件影响深远的事:一,诱骗一个有望复兴清廷的满族子弟,前往神秘洞穴。二,扶持一个心向诸夏的李姓族裔,建立海外岛国。

    这也是他最为自豪的两次谋划,前者彻底掐灭了清廷死灰复燃的可能,后者为华夏衣冠多留下一种薪火相传的可能。

    两段谋划成功后,傅满洲可算卸下负载两百数十年的大包袱。他一度恢复了原本姓名,郑祖。他也曾无事一身轻地周游世界,享受了一段时间的逍遥清闲。

    然而,华夏,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当郑祖的足迹遍布欧美非,入眼处的侨胞,衣衫褴褛者过半,卑躬屈膝者过半时。郑祖木然惊醒,“覆满洲”不过是“复华夏”的第一步,哪怕他花了两百多年才迈出这一步。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两百数十载,哪是一朝覆灭满清,就能立即恢复华夏衣冠的?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他才不过刚上路罢了,又怎能就此停歇?

    从惊醒的一刻开始,郑祖再度启用傅满洲之名,以此警醒自己。

    傅满洲很清楚一个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想要在海外恢复华夏衣冠,想要促使海外侨胞膝盖硬起来,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是首要任务。

    为此,傅满洲做过诸多尝试。包括却不限于:联合华裔侨胞建立互助会;扶持优秀华裔从政经商掌军;复制“华人海外建国”的案例,等等等等。

    结果虽有成效,却大多差强人意。甚至,傅满洲愈加努力地为华人争取利益,华人在当地受到的各方面排斥就愈多。越是向二代、三代移民灌输华夏衣冠的概念,年轻一辈对华夏衣冠的认同度就越是减低。

    一波操作猛如虎,傅满洲投入大部分资源与精力换来的,却是海外华人比当初更加窘困的内忧外患。

    傅满洲才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是搞了大半辈子的造反谋乱,在内政建设与外交经营上宛如无知小儿。

    就在傅满洲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部洋鬼子拍的电影,《末代皇帝》,横空出世。

    傅满洲抱着相当复杂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去之前还在犹豫:若是电影把满清夸成一朵花,是否要杀了拍这部电影的导演与主演?回来后则开始思考:多拍几部与华夏相关的电影,是否会是改善华人生存条件的契机?

    傅满洲是实干派,有了想法与思路便付诸行动。他立即找来《末代皇帝》的主演,商谈资助他演绎事业的合作。

    只是,这次合作算不上失败,却也称不上成功。傅满洲资助该演员五年的时间,演员的身份地位稳步上升,可对整体华人的帮助却收效甚微。

    靠拍电影来改善华人地位的想法在傅满洲心头渐渐淡去,那名演员也越来越少出现在傅满洲眼前。直到傅满洲从诸多华裔年轻人口中听到两首歌曲,《知否知否》与《心中的日月》,方才再度想起那个俊美的后生。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