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足球俱乐部小说网>竞技小说>大秦命运 > 第134章 功高震主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这点上,恰是信陵君所不能苟同的。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釐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

    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

    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也不太赖,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那个大时代中的风云人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我们应该会熟悉,张耳和陈馀。

    他们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

    军事上,信陵君干得也不赖,曾经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军,从而将处在危难中的赵国和魏国拯救出来,其中一次还留下了“窃符救赵”的经典典故,诗仙李白在名作《侠客行》中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

    因为是名声太响,功绩太大,信陵君受到了魏国老大魏安釐王的猜忌,在秦人的离间计运用下,信陵君在郁郁不得志中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从来英雄多寂寞,唯有贤者留其名。汉高祖刘邦是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刘邦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后来的人们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中,难以得到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正是他们的存在,搅动了战国风云,影响了历史进程,或多或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他们是那个时代环境下的特殊产物,由他们点缀下的战国时代更为亮眼,他们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皇巨星。”

    战国四君子中名望最高的信陵君,为何最后沉迷酒色而亡?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中后期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他是正儿八经的王族公子。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争之世,人人皆有争心,国国皆有霸志。

    此时的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早已过了谋取些许土地、民众等财富的时期,而是相互敌视,伺机攻灭他国,像郑国、鲁国、宋国、陶国、邹国、莒国等小国已经相继被大国吞并,仅留下了号称战国七雄的七个较大的国家。

    秦国一国独大,成为让六国既害怕又嫉妒的国家。魏王为了抗衡秦国,支持信陵君仿照齐国孟尝君那样招贤纳士,得门客数千人。信陵君充分发挥自优势,进而纵横捭阖,组织起两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合纵运动,将秦国击败,名扬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国之栋梁,为何晚年郁郁而终、死不瞑目呢?

    这一切还得从他发动的两次合纵运动说起。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撤换廉颇,改让赵括主持军政,在长平被白起统率的秦军打得惨败,赵国士卒战死和投降后被坑杀的多达四十五万余,精兵强将经此一战几乎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赵国惠文王在位三十多年积蓄的财力、物力经此一战耗费的也基本上所剩无几,赵国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危机。

    正在此时,秦军在王陵的带领下,硬是不依不饶地杀了过来,将赵国邯郸城团团围困,大有不灭赵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赵孝成王被迫起用廉颇为大将军,权负责邯郸城的防务。邯郸城的守军几乎是老弱病残,赵国精壮士卒十之七八死在了长平。赵国一方面由廉颇率领残军拼死抵抗,一方面让平原君赵胜出使魏国、楚国等国,试图发起合纵,联合攻秦,以解国家危亡之急。

    因为平原君赵胜娶的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魏安僖王尽管从内心深处害怕得罪秦国,不想出兵相救,却又不好拒绝姊夫平原君的相求。魏国答应出兵救援赵国,派晋鄙领兵十万北上。平原君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楚国,楚王原不答应出兵,多亏了平原君的一个门客毛遂,胁迫楚王就范,圆满完成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