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足球俱乐部小说网>竞技小说>大秦命运 > 第148章 商法隐患
    商鞅变法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

    春秋战国,是华夏大地从大纷争向大一统过度的重要时期。

    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罢,无一不是强大一时,无一不是以统一华夏为终究目标。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春秋时期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几百个诸侯国最终还是慢慢被兼并灭亡了,到了战国已经形成了战国七雄主宰华夏大地的格局。

    战国七雄之间强弱也有别,从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到战国中期秦、齐、楚三足鼎立,再到战国末期秦、赵争霸,这中间二百多年的历史,却处处透露着不一样的精彩。

    战国与其说是诸侯争霸的年代,不如说是秦国逐步强大乃至最后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历史,那么秦国为什么会强大到令六国仰视的地步呢?

    原因两点,一是商鞅变法,从骨子里改变了秦国的落后,二是人才,能治国能强大秦国的人才。

    其实商鞅变法并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也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这个坏处和秦国的人才有关。

    纵观秦国的治国人才几乎全是从六国引进的,那么秦国的治国大才为什么要从六国引进?因为秦国本土根本培育不出来,我们还要从秦国的人才说起。

    秦国从山东诸侯引进人才自孝公始。

    自秦孝公始,秦国开始从山东诸侯国引进人才,秦孝公看着越打越穷的秦国,立志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所以他向山东诸侯发布了历史上有名的“求贤令”。

    “凡大才能治国者,寡人与之分国”,这是秦孝公求贤令中的话,鱼蛇混杂的山东士人开始向秦国蜂拥而至,当然这中间还有一条真正的蛟龙,他就是商鞅,金麟之才,一遇风云便化龙,秦国就是商鞅的风云。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秦国开展了历史最为著名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当然他也影响了今后几千年的历史格局。

    秦国逐步强大,秦孝公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能给商鞅的都给了,就差把秦国给他了,只是商鞅变法旨在废除分封制,但他自己却被封为商君,享受封地,虽然可笑,但此举却让山东六国的士子趋之若鹜。

    秦国统一华夏的路上出现了哪些治国人才?

    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公孙衍,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群体,其兴也快,其亡也快,张仪和公孙衍就是纵横家里最为杰出的代表,尤其是张仪纵横捭阖,一次次化解六国合纵攻秦的阴谋。

    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远交近攻的策划者,一举为秦国统一六国指明了方向,也加速了六国的灭亡,范雎的出现,也为六国敲响了灭国的丧钟。

    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奇货可居的他以一介商人的身份蜕变为秦国的掌权者,为强大秦国的实力添砖加瓦,进一步加速了六国灭亡的速度,尤其是培养出来的秦王政,直接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性大帝国,秦朝。

    当然,秦国引进的治国人才并不是只有这些,这些只是各个时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山东士子,秦国本土就没有治国之才吗,其实还真没有。

    商鞅变法阻碍了秦国本土治国人才的诞生。

    战国时期需要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带兵打仗的将军,这个秦国不缺,本土盛产很多,第二种就是治国人才,这些人才秦国每个朝代都缺,秦国的大环境也决定了秦国本土培育不了这种经世之才。

    为何如此说?这是因为商鞅的变法阻断了这种人才的诞生,能治国的经世之才无一不是知识超群,博览群书的主,但是商鞅的变法只给了秦国年轻人两条路走,要么当兵,要么种地,想要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读书,不学习,那么他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越来越不行,想要有治国的才能,根本没有可能,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