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省给天子留下的印象,其实是不怎么好的,毕竟光幕一出,天子的脸是切切实实地丢到天下人那里去了,半点水分都不带有的。

    就算是在打下安南,将之化为交趾省后,天子对交趾的重视程度,也比不上中原本土,有时候甚至连西南诸番都比交趾的地位要高。

    对于大周来说,交趾最大的作用,就是大周船队下西洋时期的跳板,安南内化之后,西南诸国的幺蛾子就越来越少了。

    然而交趾省本身,不管祁元询的建言改变了天子多少,也改变不了其国本身就有一些仁人志士在试图奋斗复国的事实。

    对于大周来说,就是交趾省仍有叛乱,里头还有不安分的乱党妄图作乱。

    “父皇,您也太求全责备了。”

    交趾省几百年前属于中原不假,但是分开这么多年,两国的区别已经是非常鲜明的了。

    即便是如今,交趾省的人对中原汉人的认同感还是不足的。

    这也是大周的令越人归化为汉人的政策可以作为赏赐之一在交趾省实行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周占据安南国,将之内化郡县后,安稳的地方如此之多,已经是大周在交趾省的工作安排做得好,交趾人初步归心的象征了。

    想要天兵一至,无不膺服,甚至安南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大周“王师”这样的场面出现,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当然,乾圣帝是皇帝嘛,即便知道这不可能,也不妨碍他这么想。

    但是,大周以及周边诸国是受到儒家文化洗礼最广泛的地方,在儒家文化圈里,很难出现一个人毫无压力地舍弃故国欢迎别国入主的场景。

    他的想法也注定只是想法而已。

    从大周的角度看,那些为了安南国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则是彻底的乱臣贼子,这是人的立场问题,改变不了的。

    然而皇太子就比乾圣帝要看得开得多。

    他不至于坐歪屁股,作为大周皇太子却为安南人着想,但是基本程度的换位思考还是能做到的。

    “是是是,朕的皇太子最是忠厚,连交趾人都看不得他们受苦。”

    没好气地讽刺了亲儿子一句,天子只当儿子撒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娇——毕竟这样的话,皇太子敢在他面前说出来,只能说父子关系很亲近——又继续道:“别说朕是否求全责备了,交趾与你的想法到底有何关系?”

    “沐氏镇守云南,西南数次作乱得以平定;安南内化郡县,封府所在也较之朝廷直辖安稳许多。儿子原本是想着,不如诸王国内给食封,而使其往安南治事?只是儿子恐外人说道,才说让给诸王食封,而令其在朝中帮忙的。”

    天子:懂了。

    这是两人开小会,父子二人说真心话,皇太子还给他玩了一波套路呢。

    就像史书上记载谋士说上中下三策,想让主公选的其实基本上是他们的中策一样,皇太子说给诸王食封,让他们参预政事,其实都是为了提交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