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房契后,王家几人又去牛市里买了一头牛。说起来,当初王谨告诉王诚阿黄好像被山贼偷走了之后,王诚还忍不住哭了一场,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把牛牵回月溪村,此时村子里果然还是没有人回来。

    接下来,王家又花了三天时间,才终于收拾好东西,正式搬进了县城里的新宅子。

    王家搬家也没办什么暖房宴,只是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饭,之后邓氏和董氏又带着自家做的点心去拜访了邻居。范家听说之后,也由范良亲自上门送上了贺礼。

    一个月后,城西的“王家刀削面”正式开张了。牌匾是王谨亲自写的,是他练了许久的王羲之的楷书。虽然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他才九岁,但家里人都说好,连上门庆贺的齐秀才也夸了几句,王谨心里的那点尴尬这才散去。

    齐家和周家也先后在这个月里回到了清源县。王家面馆开张第三日,王谨、齐佑、范良和周承悦齐聚在齐秀才的书房里,一起谈论着这几个月外面发生的事。

    王谨也终于从齐秀才口中得知事情的具体情况,果然与他的推测相差无几。

    晋王从京城一路潜逃至山西境内,与从太原府赶来的手下汇合后,埋伏在从京城到太原的必经之路上。朝廷的军队路过之时,晋王一箭将国舅爷射死,由于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位置,因此,晋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全歼了这支军队。

    至于国舅爷身为一个领兵之人怎么会如此迟钝,也是因为这几年天下太平,国舅爷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当初之所以能得了先帝的青眼当上禁卫军首领,一是他有个受宠的妹妹,二则是因为他...力气大。

    在崇尚武力的士兵们眼里,国舅爷自然是勇猛无比的。可对晋王这样自小熟读兵书、苦练武艺、文韬武略的人来说,收拾一个国舅爷并不算什么难事。

    之后,晋王先将俘虏来的朝廷官兵安置在清源县,接着便带着大军赶往京城。京城中人人自危,晋王在京城里的人便趁机制造混乱,趁乱打开了城门。

    于是,晋王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路杀进了皇宫。小皇帝得知舅父已死,大势已去,不想再做人傀儡,干脆利落地抹了脖子。晋王进宫之后,只看到了小皇帝的尸体和半死不活的太后。

    之后的一切就都是顺理成章了。几位阁老联名上书恳求晋王登基,晋王象征性地拒了两次之后就半推半就地穿上了龙袍,并让亲兵把自己的家眷从太原城接了过来。

    然后就是登基大典,改年号为泰安,清除国舅爷残余的势力,提拔自己的嫡系人马,重新调整税收,派人去和其他藩王交涉等等。

    而清源县里的土匪,早在晋王一行人抵达之后就被处理掉了。只是之后清源县城里一直有不少军队出入,大家也不敢轻举妄动。一直到军队撤走,新县令上任,那些外出避祸的人家听到风声之后,这才陆续赶了回来。

    据齐秀才所言,如今朝中大臣和京城百姓们对晋王的评价都还不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传闻。

    也是,之前的小皇帝那就是个孩子,朝中那些文官们都得听着一个莽夫指挥,搁谁也不愿意。

    如今这位皇帝文武双全,刚柔并济,在清除国舅爷余党的过程中,对一些无辜被牵连的人也都是酌情处理。在处理政事时也是颇为老道,并且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

    之前朝中的大臣们听说他亲手射死了国舅爷,还以为又是一个爱舞刀弄剑的,现在也都放了心。京城也慢慢稳定了下来。

    王谨知道,齐秀才之所以能知道这些,是因为他有几位好友都考中了进士,如今在京城做官。

    其实本来齐秀才自己也不是没有机会金榜题名的,只可惜因为一场意外破了相,如今也只能当个私塾先生。

    不过熟悉之后,王谨发现,齐秀才身上并没有那种不得志的郁郁之气。科考无望之后,他迅速调整了目标,把心思放在了教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