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斗方的粗麻纸上,印了一行大大的加粗标题:“昼不读书,楹舍现淫/戏。夜不归寝,书生钻狗窦。”

    恒娘一目十行读完,前半段写的是服膺斋某富家子白昼淫妓,后半段则是如是斋某学子夜归,不敢惊动守门人,从西门一处隐蔽狗窦爬入的趣事。

    “这是哪里来的?”恒娘大吃一惊,捏着这份名叫“泮池新事”的小报,翻来覆去看,方在刊缝中找出两个小字:蒲月。不禁诧异:“蒲月?这是蒲年他弟弟?他兄长被抓了,如今弟承兄业?”

    一连串问题抛出来,对面一个四十多岁,尖嘴猴腮的男子答:“你倒醒目,就一个名字,竟猜了个七七八八。”声音暗沉粗嘎,像被人抓住颈子的鹅叫,听得人心上如指甲刮蹭,一阵阵发紧。

    这便是《上庠风月》的主笔,宣永胜。他本是落第书生,仗着识文断字,口舌便利,在茶寮里做个报博士,倒也颇敷日用。谁知两年前感场风寒,医治不及,坏了嗓子,再无法读报讲古。

    正好恒娘有意办报,找了他来。两人一拍即合,一人出钱兼提供消息,一人出面兼润饰笔墨,双方合作愉快。

    宣永胜微微挑起门帘,指着斜对面那间原本被皇城司封了,如今拆了封条,重新开门,正放着炮仗驱邪的门面:

    “蒲年如今被移送京兆府过堂,不知后事如何。他这弟弟可毫不避忌,依然赁了原来这间屋子办报,就连报纸名儿,也跟他兄长的报纸一胎双生。”

    恒娘烦恼。原以为坑了《泮池笔记》,自家日子能够好过一阵。谁知蒲年居然有个志趣相投的弟弟,这可失算了。

    这倒也罢了,反正朝廷开报禁,天下人只要跟朝廷交一笔保证金,都能自行办报。她也没法阻止。

    但这蒲月是哪里来的消息?顾瑀的荒唐行径昨日方才做下,今日就已见报?自己这亲眼见证的知情人也就耽搁了一个晚上,这消息就被对方抢了先。

    就连他哥哥蒲年,也做不到这样快。

    “你去见过这位新蒲主编了?”

    麦秸巷上就两家报社,都以太学故事为主。双方虽是竞争对手,倒也维持着面上的和气,偶尔走动拜访,彼此打探。

    “递了帖子过去,被婉拒了。说不在报馆,翌日登门回访。”宣永胜摇摇头。

    恒娘沉吟。

    蒲年办《泮池笔记》,用的是守株待兔的法子,安坐报社,等着消息上门。跟她这个每日亲自出入太学的浣娘相比,每每在时效上迟滞一大截,是以销量总打不过《上庠风月》。

    这大概也是蒲年得到金玉斋消息后,虽然明知违禁,却铤而走险的原因。

    蒲月的行事风格,跟乃兄大相径庭。

    “上次你来交代的几则消息,如今已经做完文章。今儿可有什么新消息?”宣永胜搓手。

    “不急,咱们先回去算账。”

    宣永胜放下布帘,与她回到室内。翻了账本子出来,一一与她核算:

    “印书局处,纸张选用的印书局第三等纸品,油墨为四品,本月费用共计八百一十五文。另雇报童,费八十文……本月《泮池笔记》停/刊,《上庠风月》便成独家,销量比平日见好,共卖出三千五百七十八,尚余百十来份,书局回收纸张,付钱二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