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足球俱乐部小说网>灵异小说>大时代的梦 >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3)
    由于是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保山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桥怀宝银楼(四宝斋前身),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授予怀宝银楼的万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乌铜走银”是云南古老的手工技艺,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然而如今却也濒临失传危机

    他1953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官渡区,自幼热爱艺术,对古玩珍品、青铜器等情有独钟,且天生具有一双“火眼金睛”。

    有一些云南工艺美术界的大师告诉我说金大师是岳飞的后人,对于这个说法,我并未找金大师求证,因为我知道,即便传闻是真的,像他这样德艺双馨的大师,也不会利用祖上的名誉去为自己博取关注度。

    既然金大师从未主动提及过,我贸然发问必会显得唐突,倒不如不去纠结这些传言,而专注眼前的主题。金永才老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是靠他自己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坚持、钻研、创新来获得的。

    这几十年的风雨兼程,金大师也经历过人生的许多波折和神奇际遇。他和他师父之间的传奇故事,也为乌铜走银蒙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

    当年,金大师的家人觉得“天干三年,饿不到手艺人”,让他学了银匠,那时银饰在云南的需求很大,谁家嫁姑娘,也都会打一些银手镯、项链、发簪、柳月耳环等做为嫁妆。

    金大师在做这些银饰生意的过程中,认识了他的师父——乌铜走银大师李加汝,二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李加汝是孤寡老人,金永才经常去他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那时,李加汝还只是做一些寻常的银饰生意,并未展示出乌铜走银的绝技。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手表代替传统的银饰成为云南人时髦的陪嫁品,银饰生意越来越难做,李加汝便自己做了一些乌铜走银的烟斗,让金永才拿到茶馆里去卖,挣一些钱回来维持生计。

    金永才这才见识到了李加汝的手艺。但李加汝只是做完了才给他,从未让金永才见过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

    自清雍正年间在云南石屏县诞生以来,300多年间,乌铜走银一直被视为珍贵的奢侈品,在那个普通人工资只有十几元的年代,一个乌铜走银烟斗在昆明老茶馆里仍然可以卖到150元。

    那时候昆明的茶馆也是各种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稍微有些品位的人,都喜欢高贵典雅的乌铜走银,有的人没有钱,就拿家里祖上传下来的翡翠、玉石、古玩等进行置换。

    金永才很清楚地知道乌铜走银的价值,但始终不知道制作方法。过了整整8年,李加汝才收他为徒,但也没有传授绝技。

    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一次出院后,李加汝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金永才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来,师父早已把配方写好了,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便把配方拿起来叠好,金永才以为师父是要交给他,没想到李加汝把配方扔到火里一烧而净,急得金永才赶紧回家按照自己背诵下来的配方练习制作。

    三个多月之后,李加汝先生便与世长辞了,“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了下来。

    提及师父,金永才眼里充满了欣赏和感恩,也感慨人生命运的无常。李加汝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聪明又帅气的李加汝早年是土司家的上门女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育有一个儿子。

    后来因为时局变迁,他辞别妻儿,上山落草为寇,当了土匪,又遇到三大战役战败的国民党残部,正好在土匪里选拔好的工匠,他因为身怀绝技,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1955年,云南的解放军开始剿匪,李加汝买了农民的衣服下了山,从石屏到玉溪,走了整整7天,投奔在师弟家,1956年下半年才回到自己的家乡,逐渐开始以银匠的手艺谋生。因为怕自己的经历会影响到妻儿的前程,他拒不和妻儿相认,并断绝了一切联系,从此孑然一身,孤单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