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填写志愿开始讲起。

    高考结束,成绩出来,六百二十一。不高也不低,比不上特别厉害的,但是有挺高的。除了一线名校以外,其他的大学都可以上了。挺开心。

    按照父亲的想法,让我学医。医生是一个非常稳定和神圣的职业。我也挺喜欢的。学校的选择就锁定在军医大学范围。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等。

    只是医学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并且医学的学习时间最短是五年。一般学医的都本硕博连读,出来就是专家。不然本科出来的小医生,只能到医院里实习,从基层一点一点的熬。想想这样的人生就非常沮丧。

    我的性格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冒险。显然这样的性格很不适合做医生。我读了很多填报支援的报纸和文章。突然发现一个那是看起来很新鲜的职业,游戏工程师。就是能写游戏的软件工程师。报纸预测,这个职业未来的工资将非常高,而且非常好就业。但是翻看支援填报的专业,并没有找到游戏工程师这样的专业。

    经过查询,发现最接近的专业是计算机。于是,我就跟父亲说我要学计算机。虽然我当时对计算机的认知就是一个键盘加显示器。具体计算机是个什么东西都不太理解。甚至连网吧都没有去过,还是从我姐那里听说网吧这个新鲜的名词。

    方向有了,报哪个学校完全没有想法。我舅舅主动简绍了一个他们厂子里退休的一个老工程师,据说每年都给很多的学子做填报支援的指导,而且结果都很好。

    我和父亲满怀期待,来到了舅舅家你去见那位老工程师。

    老工程师是舅舅厂子里的,已经退休。看得出来有些学问,对大学有些了解。自己的子女也刚大学毕业。他问我想学什么。我非常干脆的说计算机。

    于是他拿来一张中国地图,好像当年坐在隆中的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指点三国。他说,你的成绩在省内竞争力一般,因为整个山东的分数都高。而且报省内学校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他建议我北上到哈尔滨,南下到福建,西去到西安成都等。这样离家元,报的人少,我的分数就可以抱一个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

    经过讨论和分析,最终这些学校列在了名单里里。哈尔滨工程大学,福建大学,西安邮电,长春邮电,重庆邮电。我问为啥这么多邮电嘞。他解释道,邮电大学是邮电部直属,毕业好分配工作。于是,我就就听到心里去了。最终选择了西安邮电。后来才知道,老工程师年纪大了,掌握的信息已经过时很久了。如果早个五年,他说的都对,但是当我来到西安邮电才知道,一切都变了。邮电部直属是以前的事情,现在既不直属,还缺钱。好在学校好有院士撑腰,计算机据说在陕西还能排第二。心里稍微有一点安慰。

    可是,听说分数跟我一样的同学也来到线条,去的是西工大,心里就不是很开心了。西工大可是西安排第二的好学校,第一当然是交大。计算机最好的是西电。这些信息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的。早点要是有这些信息,我应该至少去西电了。

    就这样,安心的在邮电读了三年。开始好好学习,天天看书。后来发现,大学除了成绩意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考证,参加社团,参加兴趣小组,参加编程大赛等。

    学校里最厉害的老师得是陈丽君老师吧,她是Linux开源社区的大牛。讲的课基本都听不懂。慕名去听课几次课,后来实在听不懂,就放弃了。可惜错过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不过,我参加了陈老师组织的Linux兴趣小组。伴着电脑,每天课余时间就泡在那里。那里是一个极客的氛围。有一个大牛,据说解决了Linux内核的一个Bug。最后据说去了葡萄牙。在哪里,我接触了Linux,接触了开源,接触了真正的编程。这成为我后来成为程序员和创业的源头。

    在Linux实验室,接触了网络编程,Java游戏编程。和一个同学合作开始一款小游戏。由于没有学过,所以就自己到图书管理找书看。翻看了基本书,都是交语法和项目实践的,对编程还是没有系统的理解。有位前辈说,给你推荐一本书,Java编程思想。图书馆里没有,我就到外面的书店去看。那么厚一本书,满怀激动的买了会来,坐在图书馆就开始读了起来。这本书交的不是简单的语法和如何些项目,他好比内功心法,把编程是怎么回事说清楚了。正式这本书,让我编程才算入了门。

    但是在大学里,兴趣广泛。除了Linux实验室以外,又去了ARM实验室,搞起了硬件。电路板子,焊接电路,设计线路,硬件编程。硬件和软件完全是两回事。软件好像天马行空,任由我创造世界,而硬件是在一个既定的电路板子上操纵和逻辑编排。而且还要熟悉板子和编程环境。学了一段时间,还是放弃硬件从新回来些软件。

    当时留在那里的同学,后来发展的不错。参加了ARM编程大赛,据说还得了奖。毕业被广州的几个硬件公司就收走了。这个实验室还是周立功和学校合办的。不过,我错过了这个机缘。其实,哪个领域做深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忌讳浅尝辄止,最后熊瞎子掰苞米,两手空空。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大连的东软来找人招人。校企合作,到那边去上课,修学分,最后一样毕业。那边叫实训。先上课半年,然后进项目组工作半年,不过是无偿的。

    来到了东软才发现,牛人辈出。都是一样的大三学生,有的就已经自己做过好几个大项目了。有的做过外包,有的参加过编程大赛,拿过奖。同样的上大学,我都干了些什么。于是,奋发图强,认真学习,追赶牛人。好在,这里只学便编程,正好是我的强项,我如鱼得水,进步飞快,程序在我脑子里就像有生命一样,自己会运行,自己会自我重塑。在编程序方面从来没有感觉到棘手,有什么困难都能想办法解决。这或许就是适合我干的事情吧。

    东软的生活很是封闭。原因是东软是一座园区,一个很大,自带生活区的园区。如果不是很想出去逛,待在园区里基本能解决大部分生活需求。

    半年很快就过去了。感觉像是学成了该是武功要闯荡江湖一样。进入可正式的项目组。接触带了真的项目。和正式的员工们一起上班,下班,加班。

    我被分到的部门是对日本的外包。日语是一项必修课。就跟在高中一样,每天早起背单词,晚上要上课,好有作业,晚上很晚还在学习课文。上课还有听写单词,我经常满分。挺喜欢学习日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