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足球俱乐部小说网>历史小说>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七十章 十年空军
    空军比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工业基础、新式飞机的研究和生产能力。更多比的还是一支部队的基础和底子。也就是说飞行员的培养能力。没有训练良好的飞行员,就是给你再多的飞机又有什么用、上了天,不一样还是给人家当靶子?

    越是高科技聚集的兵种或是军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要不怎么说一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一个步兵三个月的时间可以成型,半年之内就基本上能合格。但半年的时间,只够一名飞行员完成理论培养。

    与陆军的人员密集型不同,空军作为一个出现还不到三十年的新军种,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当的高。如果说陆军需要的是人员,那么空军需要的就是实打实的人才。这两点可谓是根本不同。

    据杨震所知,二战中德国与日本航空兵在空战之中的最终失利,除了自身工业上的原因以及对手新机种研发迅速之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战争损耗过大的情况之下,优秀飞行员补充缓慢。

    尤其是一贯讲究精英培养模式的日本,在那些战前培养的老飞行员损耗余烬后,新上天的那些菜鸟飞行员每次出击,除了送死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空战的失利,直接导致制空权的丧失。没有了制空权,就算生产再多的武器,也补充不了战争巨大的消耗。

    而美国与苏联,正是依靠战前雄厚的人才基础和战争中几乎集团化生产的培训模式,使得飞行员的补充,在旷日许久的巨大消耗之下,非但没有像德日两国那样走下坡路,反倒是越战越强。其后方的航空学校,不断的向战场上输送了大批的飞行员。

    当然,这与苏联战前在全国普遍飞行教育,在民间组织了数量庞大的各种飞行俱乐部和飞行学校,依托民间组织培养了大批飞行员。可以有效的弥补战争初期,巨大的损耗的同时苏联地域广阔,纵深极为广大。

    缺乏战略轰炸机的德军空军作战范围又极为有限,大多固定在战线两翼。无法深入到其内地,对其各种飞行学校根本造不成影响。苏联人虽然对飞行员的需要量极大,但依旧可以有条不紊开展必要的培训。

    而美国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本土没有落过一枚炸弹,可以踏踏实实的培训飞行员,而不用担心在训练的时候被敌军的飞机光顾有极大的关系。至少不必在四面开花,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损耗巨大,或是被栓在战线上无法调回。只能让那些刚出航校的新手去对手武装到牙齿的美英轰炸机。

    德国飞行员的血液不就是除了在战场上之外,大多都是在美英轰炸本土的时候一点点的被耗干的吗?国土防空形势越来越重的情况之下,那些刚一出航校就被派上战场的飞行员,大多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