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祈——”后者定在原地,失魂落魄。

    回应他的,是屋门甩上的声音。

    冷风过境,月影西移。

    二更,蟾光微淡。西窗下的人影固执伫立,似决心要与山间蘧寂的万籁融为一体。

    “为甚?”与夜风一样冷的声音自窗中透出,令兀自呆立者轻一震动。

    一步迈出,邵景珩盯着窗上的人影,缓慢而清楚答他所问:“一则,我并无证据可指他为主谋;二则,他派人与我传话之余,尚再三劝我入宫请罪,以示我无意为害,遂事后我并不能断定,究竟他为主谋,还是为人利用;其三——事已至此,我即便道出内情,孰人肯信?”

    “你未试过,怎知我不信?”窗内的声音依旧冷淡。

    短时无声。

    邵景珩径直略过前问:“你中毒昏迷那两日,我自忖前事,才惊觉或已落入旁人精心设下的局中!”旧事重提,依旧难掩懊恼,“我彼时处境,进退两难,若挟持你去河阳,便坐实逆贼之名,必遭王师讨伐;若不然,留在京中无非坐以待毙!”仰面望月:“我终究意识到,布下此局之人,目的或为一石二鸟!却可惜为时已晚,错已铸成,无凭无据,无人会信我之言。”

    “遂北来避祸,就是你唯一能想出的自救之计?”内间的声音染了三分怒意。

    邵景珩不敢否认:“彼时彼境,出京远走确是我唯一的出路,然我绝不会置你于不顾!我只想先令事平息,待那幕后主使放松警惕,或会露马脚,彼时我道出内情,你才能信。”一顿,似惋惜:“而我所猜也不错,嘉王其后一再向郭偕套问内情,想必就是怕传假讯一事败露,然可惜,郭偕彼时也仅是疑心,未获证据不敢道出心中所猜,终是误了时机。”

    静默间,窗上的身影渐渐隐去。少时踌躇后,邵景珩转身迈步。

    内室的门未关,那人坐在案前若有所思。

    邵景珩尽量放轻脚步。

    “你离京北来,就不怕我事后反悔,将你所为公告朝野,发兵讨逆?”案前人抬头,却是盯着窗牖,面无波澜。

    邵景珩驻足:“彼时我已无退路,与其身陷他人布下的局中进退维谷,我自愿相信你,不会因一时意气而舍大局,拿数万条人命儿戏!况且——”如愿引过彼者目光,声调愈缓:“我想来,你若静下,也当细忖前事,一旦察觉蹊跷,我便还有辩驳之机。”

    闻者轻垂眼帘,一言讽誉难辨:“看来,你是如愿了。”

    “这般说,你确曾起过疑心?”邵景珩跨前一步。

    嗤了声,穆昀祈显然以为此问多余:“郭偕都能察觉此间蹊跷,你以为我会全然无知?瑶华宫纵火,显是要置我于死地,加之净妃之死,意在离间我与邵氏,此,果真仅是邵后几个心腹为泄愤而出的复仇之举?自不尽然!弑君的目的,若非复仇,便为夺位,若是后者,则主使者何人,当一目了然。只彼时我令皇城司彻查无果,且他素来故作良善,加之事出不久又遇刺,此一应,皆削弱了我对他的猜忌(自也因他是我唯一的手足,无端加罪,难平外议),且复忖来,若说那些宫人为报主恩擅自为此似也能通,甚至……”低头扶额,眉间的不屑悄自转化成苦意:“我尚曾疑心过金芙……”

    邵景珩眉心紧了紧,眼中一重意味闪过,欲言又止。

    穆昀祈却显然知他所想,口气略颓唐:“我知你要说,既存疑心,为何不多些防范?轻易离京,岂非与他可趁之机?”

    邵景珩摇头:“此事,只能怪高士举太过狡诈,行事滴水不漏,又有药人助纣为虐,以寻常人力实难遏制其势。且随着金丹出炉、死士人数日益增多,嘉王与高士举已然不存耐心,遂才出刺驾之举,意在强取皇位!如此忖来,倒还幸在阴差阳错,你来到兴州,否则当早陷险境!”

    “那你可知,”仰进椅中,穆昀祈依旧一手覆面,“他监国,实也是我之意。我北来前,曾密旨留与两府,若我遇不测,便令嘉王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