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付总?”壬西宇礼貌一问。

    “你是?”付苏引疑惑。

    壬西宇掏了一张名片,两手成举状递给付总,也微微躬身。付苏引嘴角微微上扬,然后两根纤指接过名片。她原本不想搭理,因为见多了,没想到面前这位男生如此懂规矩。

    这第一印象不算满分,但也绝对不差。付苏引看了一眼手上的名片,又瞧了一眼男生,“你是开食品公司的?”

    “准确说,是做民间传统手工美食文化的开发和推广。”壬西宇说。

    “那你有什么事情?我们这儿是旅游公司,不做食品。”付苏引看到电梯到了,便将名片还给他走进电梯。

    “你们公司不是打算开发荡郎山区的旅游吗,我们正好可以合作”。壬西宇话没说完,电梯已经合上。他看着手中的名片,叹了口气。

    这时电梯又打开了,里面只传出一句“进来”,壬西宇知道机会来了。

    电梯上他们没有说话,壬西宇只是恭敬地站在付总偏后的位置。不过此时的付苏引对这个男生倒是有了兴趣。

    陈琎的办公室坐着三位穿着工装服的某光伏科技公司外派员,他给每个人准备了热茶还有水果。

    为首的是个随和且健谈的男人,年纪比陈琎得小一轮,但是看上去老成在在的样子。他喝了口茶,“陈工,咱们之前合作过,你太客气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说着陈琎走到办公室弯腰打开最底层的抽屉,取出一张方案书,然后递给了他,“情况我在电话里也说了,你先看,具体的我们再谈。小杨啊,这次你得帮帮哥哥。”

    “瞧你说的,”杨汼与另外两人相对一笑,“为扶贫事业出一份力,那是我们的荣幸。”

    “行了,咱先不喊口号,看。”陈琎让他们好好看方案,自己也从刚刚的抽屉里拿出几张画着草图的稿纸还有几天前单家诰留下的本子,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对照数据。

    “陈工,我们算了一下,就按正常的农村家庭每天用电量在八度左右,装上六块310瓦的太阳能发电板基本就能满足日常需要了。如果说五十九户,那得350多块。然后就是千米岩壁上的照明问题,就按最节能的算,那也得多加一百块发电板,保守估计450块。”

    “一千块。”陈琎放下笔脱口而出。

    “陈工,你是说一千块?”听到这个数字,杨汼怀疑自己听错了,另外两人也是目瞪口呆。

    “既然要做,就不能只顾眼前。脱贫攻坚,不是说让老百姓吃上饭就算脱贫了,通上电就算攻坚了,这些只是最基本的保障。村子要发展村民要致富肯定离不开产业,无论是温室大棚,还是搞旅游开发,用电的地方很多。”陈琎想得比较远,他不喜欢一锤子工程,要做就得是一劳永逸。

    “是我们觉悟低了。”

    “既然贵局已经定好了标准,那我们直接研究施工方案不就好了。”有个看起来刚工作不久的女技术员话里有话像是带着情绪,他们公司离荡郎山较远,来回得大半天时间,想着现在互联网时代什么事都可以线上沟通,没有必要非得亲自跑一趟。

    陈琎听明白她的意思,“图啊文字什么的只能作为参照,我想着让你们过来是到现场看一看,实施起来有没有什么困难。那可是近千米的悬崖。”

    “应该没问题。”杨汼说。

    “应该?”陈琎笑了笑,接着他看了看表,“快五点了,要不咱们现在就过去,到时候回来我给你们安排住的地方,明儿一早你们就回去,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