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足球俱乐部小说网>青春小说>重生之大科学家 > 一六一、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个英国人,尤其是搞研究的英国人,都应该在下午时分,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走走。左手边是标志着经典物理学开端的牛顿爵士墓,他也是英国光辉科学史的伟大;右手边则是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终结的开尔文勋爵墓,他则英国光辉科学史的最后高峰。这一切,都沐浴在淡淡的斜阳余晖中,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象开尔文勋爵、哈根斯爵士、瑞利勋爵等学者心里的绝望和悲凉。”

    但在中国的科学史著作中,从来不会有人把开尔文的逝世和孙元起的获奖联系到一块儿,顶多有人在编排物理学大事记的时候,会说一句:“咦,真巧百熙先生那时候也在英国,不知道他有没有给开尔文发过唁电?”

    事实上,孙元起还真给开尔文发过唁电。

    此时英国的电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开尔文逝世后的几个小时内,消息迅速传到伦敦。作为前任会长,他去世的消息自然也通知了皇家学会。于是在第二天颁奖大会之前,全体参会人员专én起立,为他默哀。

    作为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的孙元起,出于礼节,代表自己全家、经世大学、中国科学界发去一封声情并茂的唁电,追述勋爵一生的伟大业绩。开尔文遗属显然知道俩人之间的过节,便把电报给隐匿起来,秘而不宣。一直到新世界,编纂《孙元起全集》的学者顺藤o瓜,找到开尔文的后裔,才在一大堆文件资料翻出这份电报,让它重见天日。

    接下来的几天里,孙元起应英国各大研究机构之邀,四处奔bo做演讲或开研讨会。孙元起忙,那群学生也没闲着,先是huā费两天功夫,向英、法、德、比等国发出数百份电报,然后四下开始联系住宿、餐饮、开会的地方。

    本来孙元起以为,圣诞假期,中国留学生少不得会有一些自己的四人安排;至于千里迢迢来伦敦开会,应该没多少积极xing吧?事实却大出孙元起的意料,留学生只要接到电报,几乎一个不拉,都出现在了伦敦

    前面说过,清末留学外国的学生,大多数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留学外国的经费,主要靠官府资助,不足部分由自家补齐。穷人家又能有多少家底来贴补呢?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勤工俭学呢?后来很多的留学生都是这么干的。一来是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穷人家的读书人也是读书人啊,自然放不下架子去打工赚钱;二来欧洲社会普遍还视远东为蛮荒之地,视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为肮脏不洁之人,也很少有人愿意雇佣留学生做事。

    所以游学生在欧洲的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平时能省就省,甚至很少出én。比如真实历史中的李复几,就靠转租自己的自行车来补贴自己的日常用度。

    如今在假期里,有人包食宿、负责来回车费,邀请自己到伦敦遛一圈,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于是大家呼朋引伴,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