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善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是怕自己嫌弃这姐妹俩是女孩子,不能干活……

    俞善心里暖了一下,语气放缓道:“既然活计包给你们了,想跟谁一起搭伙干都随你们,只要能按时完工,我没意见。”

    孩子们小小的欢呼一声,俞小五见人齐了,意气风发的一挥手:“走吧,咱们赚钱去!”

    于是,一群孩子排着队,浩浩荡荡的往小镜庄山后的草场走去。

    路上遇到的村民,有好奇的拦下他们询问,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俞善雇来给自家牛场干活的,还是俞小五带着头,众人反应不一,或羡慕或嫉妒,由此产生的想法也不得而知。

    不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这以后俞善姐弟俩走在村子里,凡是遇到的人都会笑脸相迎,亲亲热热的叫上一声:“善姐儿、信哥儿。”

    俞善买下的那片山坳中间有一片平缓的地势,虽然杂草丛生,乱石却不多,还有条溪流淙淙穿过,正是这条小溪绕过山坡,成为俞善那座池塘的活水源头。

    山谷中原本就生长着一丛丛非常茂盛的狼尾草,这也是俞善一开始看中这片地方的原因——狼尾草也能当喂牛的青料。

    因此俞善只要求俞小五他们割掉那些藤蔓杂草,捡走大块儿的石头,打算清理好以后,她再用牛翻一翻地面,撒上买来的苜蓿草籽。

    紫花苜蓿虽然营养丰富,堪称“牧草之王”,其实却并不太适合用来喂牛,最多只能占饲料的两成左右,不然牛吃了会胀气。

    所以俞善才会要求杨庄头种那么多玉米,除了因为玉米喜水,生长过程中会大量的消耗水分,以对抗过多的雨水之外,玉米秸秆也能切碎发酵了当干饲料用。

    有这两种青草加上玉米秸秆,四十亩的草场够俞善喂上一百多头牛了。

    俞善给孩子们辨认了界碑的样子,确认出草场的范围,俞小五主动挽起袖子,领着大伙儿一起动手割起杂草来。

    这些孩子虽然大的大,小的小,干活都不含糊,也没有偷懒的。

    俞善在心里默数了一下,加上俞小五还有云姐儿姐妹俩,一共有十一个孩子,以十岁为线,正好是大小各一半。

    也是,再小的孩子也做不了什么,再大点儿的孩子要么家里给找了出路,要么已经当成正经劳力在家干活了,也就这群半大不大的孩子,才会天天跟着已经十七岁还无所事事的俞小五,东奔西跑混日子。

    云姐儿姓崔,名云淑,如大家说得那样,她做活十分麻利,一会儿功夫就割出一大片干净的地面;

    她妹妹雨淑提个小篮子,认认真真的跟在姐姐身后,把大大小小的石头都捡起来,捡够半篮子再吃力的提到一旁堆成石头堆。

    俞信看她人小腿短走得踉跄,过意不去,主动帮小雨淑提篮子,她还很乖巧的向俞信道谢:“谢谢少爷!”

    俞信吓了一大跳,还没有人这么叫过他呢。小镜庄的人习惯了叫俞善“主家”,在俞善的要求下,也只是叫俞信做“信哥儿”。

    于是俞信结结巴巴的回答:“不、不客气。”然后逃也似的跑回姐姐身边。

    俞信一边干活,一边小声跟姐姐八卦崔家姐妹俩:“……她们娘刚过世三天,崔大叔就把隔壁村的一个寡妇接回来了,那寡妇还带着个男孩,比雨淑妹妹还大一岁呢,长得跟崔大叔可像了,改了个名字叫崔大宝,大家都说那就是崔大叔的儿子,崔大叔对崔大宝比亲生的还好……”

    俞善挺意外的看了俞信一眼,这孩子天天看着挺严肃正经一小孩,没想到对村中八卦也这么纯熟。